六艺学艺站

张芝的草书在东汉时期有多“火”?东汉著名的辞赋家赵壹的《非草书》内有详细描述

东汉草书艺术刚兴起之时,当时非常有名的辞赋家赵壹专门写了一篇赋《非草书》,非议当时刚新兴的草书艺术,抨击时人痴狂学草书的风气。
这篇赋是贬低草书的,却反映出了东汉草书艺术蓬勃发展的事实,当时张芝的草书颇受推崇,《非草书》中说:“余郡士有梁孔达、姜孟颖,皆当世之彦哲也,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、颜焉。孔达写书以示孟颖,皆口诵其文,手楷其篇,无怠倦焉。”意思是说同郡有两个读书人梁孔达(名宣)、姜孟颖(名诩),都是当代贤哲,却仰慕张芝的草书甚至超过了对孔子、颜渊的仰慕。梁孔达写信给姜孟颖时,都还口里诵念着张芝的文章,手里效法着张芝的书法,毫无倦怠。
当时的人学草书痴迷到了什么程度呢?《非草书》写道:“夫杜、崔、张子,皆有超俗绝世之才,博学余暇,游手于斯。后世慕焉,专用为务;钻坚仰高,忘其疲劳;夕惕不息,仄不暇食。十日一笔,月数丸墨。领袖如皂,唇齿常黑。虽处众座,不惶谈戏,展指画地,以草刿壁,臂穿皮刮,指爪摧折,见(角思)出血,犹不休辍。”意思是后世的人为了学习杜度、崔瑗、张芝的草书,专心致志,废寝忘食。平均每人十天就写坏一支笔,一个月就用掉数丸的墨;衣服的领子袖子都像墨布一样;嘴唇和牙齿也常常是黑的;大家坐在一起没时间聊天玩游戏,只顾着伸出手指在地上画来画去,或者在墙上刮来刮去写草书,以至于手臂都破皮了,指甲都断了,出血了,都不肯停止。
可见东汉时期草书有多么流行,这种现象和张芝的成就是分不开的,张芝的出现,极大地促进了草书艺术的发展。张芝勤奋好学,学识渊博。却不愿做官,只是潜心研究书法。他的书法师出崔瑷、杜度, 他在熟练掌握了崔瑷与杜操的笔法之后,对章草进行了大胆的创新。他将以往字与字之间分开、笔画相互分离的写法变成了彼此关联且变化多端的新写法。人们将张芝的草书称为“一笔书”,而他则被称为“草圣”。
张芝的草书对后来各个朝代的书法家都有很大的影响。王羲之曾花了很长时间学习张芝的草书,但学了很多年也始终认为自己的草书不如张芝。另外,有着狂草大师之称的怀素、唐朝的大书法家孙过庭等,都曾多次学习临摹张芝的书法。​

   张芝的遗墨流传很少,现今仅可见宋刻《淳化阁帖》第二卷中标为张芝书的五帖。《终年帖》、《二月八日帖》、《冠军帖》、《八月帖》、《秋凉平善帖》

分类

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