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艺学艺站

《祭侄文稿》为什么被历代书家公认为是继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之后的“天下第二行书”

在中国书法史上,《祭侄文稿》被历代书家公认为是继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之后的“天下第二行书”。

这是一篇充满了悲愤之情的书法作品。公元755年,“安史之乱”爆发,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,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。次年正月,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,颜杲卿及其最小的儿子颜季明被捕,并先后遇害。公元758年,颜真卿命人到河北找到侄子颜季明的头骨并带了回来,满怀悲愤之情,一气呵成写下了这篇《祭侄文稿》

很多人不明白,为什么整体看上去乱糟糟的颜真卿的《祭侄文稿》,会被称为”天下第二行书“?实际上,书法创作,最难的不是基本功有多深厚,而是如何能把感情融入到作品之中。《祭侄文稿》是以真摯情感主运笔墨,激情之下,不计工拙,无拘无束,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。颜真卿写《祭侄文稿》时并没有考虑书法创作,当时他心情极度悲愤,情绪已难以平静,写的时候错误之处很多,多处有涂改。但正是这种真情实感的强烈表达,与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及书法技巧的精妙结合,成就了这幅无法被重复、无法被模仿的况世杰作。即便是不懂书法的人,看了这篇作品,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悲愤之情,这就是艺术的魅力。


自唐以来,历代书法家都给予了这幅作品很高的评价,并争相收藏。《祭侄文稿》曾被北宋内府收藏,元、明、清很多名人先后收藏过。后来,《祭侄文稿》被送入清宫,珍藏在内府里,1949年被带到了台湾,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

分类

标签